信阳菜的春天来了!看西郊竹园如何改写信阳菜餐饮格局

发布时间: 2025-04-16 07:03:30 来源:鸡鸭鹅饲料

  在河南的餐饮江湖中,信阳菜是一个异常独特的存在。它既有豫菜的醇厚中和,又融入了楚地的泼辣鲜活,特质极为明显,且在大众中拥有强大的认知基础。按理说,信阳菜本该向上做出影响力,甚至走出中原大地,但多年来,却一直未能挣脱“有品类无品牌”的困境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2024年12月,仅郑州市的信阳菜馆数量已达4000家!但与庞大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街边小馆林立,却鲜有能扛起大旗的领军者。大家提到信阳菜,也往往是日常小聚,真正的商务宴请往往会将其排除在外,直到西郊竹园的出现。

  2025年3月4日,第二届(春季)信阳菜美食节暨西郊竹园象湖店(6号店)开业典礼盛大举办。这场以“生态食材”为底色的活动,不仅是西郊竹园品牌势能的又一次爆发,更被业内视为信阳菜迈向品牌化、精致化的关键一步。

  在河南的美食版图上,真正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地方菜,信阳菜当仁不让。原因何在?

  信阳市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,处于秦岭、淮河地理分界线上,环境优美,气候宜人,历来被称为“北国江南”。这里北接中原粮仓,南承楚地水乡,更兼四季分明、雨量充沛,山林湖泊交织,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生态食材王国,如固始鸡、固始鹅、商城麻鸭等天然食材。

  以近些年在河南备受食客青睐的南湾鱼为例,主打“南湾鱼头”的解家河南菜,仅凭一己之力,就在7年内就售出了85万条,堪称业界传奇。

  南北交汇的地理位置,让信阳菜既吸收了中原的厚重,又融入了楚地的鲜辣,更兼收并蓄了皖、鄂等邻省的饮食元素,催生出信阳菜“鲜香爽醇”的独特风味。南湾鱼头汤鲜味美,固始鹅块辣而不燥,罗山大肠汤肥而不腻。即便同属信阳,不同地域也喜好各异:固始人喜“腊”,商城人喜“臭”,浉河区、平桥区人喜“杂”,新县人喜“辣”。一城之内,百味共生。

  为推广自家的宝贝,信阳市政府可谓不遗余力,多年来持续为信阳菜摇旗呐喊,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。

  2016年,信阳市政府出台《关于大力推广信阳菜的若干意见》,提出“标准化、品牌化、产业化”发展路径,并成立高规格的“信阳菜推广工作领导小组”,在全国地级市首创设立“信阳菜推广办公室”,统筹协调资源,并落地了“六名工程”。所谓“六名”,即:名菜、名师、名店、名筵、名街、名城。

  2022年,信阳市政府又推出了《关于加快信阳菜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》,进一步支持预制菜研发和产业链延伸,提出打造信阳菜产业园、中央厨房、快餐连锁品牌等产业板块,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向千亿级迈进,并明确建设“中餐(康养)美食地标城市”的目标。

  与此同时,政府还主导制定信阳菜烹饪技艺标准:截至2023年,已发布60个信阳菜烹饪技艺省、市区域标准,涵盖经典菜品如清炖南湾鱼头、焖罐肉、罗山大肠汤等,构建统一规范的标准化体系。

  此外,在食材供应链方面,政府同样予以全力支持,联合地方生态食材基地,推动商城麻鸭、固始鹅、南湾鱼等优质食材产销一体化,既保障餐饮需求,又促进了乡村振兴。

  可以说,信阳菜能有如今的蓬勃向上态势,是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协同作用。何以信阳?这就是答案。

  在郑州,随便一条街上都能找到信阳菜馆,但店面形象、体量都难以与豫菜、杭帮菜等动辄数千名米的规模抗衡。散兵游勇式的生存之道固然让信阳菜遍布郑州的大街小巷,但也制约了其向上发展。

  此时,西郊竹园的成功,无疑为信阳菜同行树立了一个难得的标杆,也为这个品类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

  从2024年金融岛店开业引发全城热议,到如今象湖店落子郑州东南,西郊竹园两年六店的扩张速度,印证了市场对品质信阳菜的渴求。新店延续品牌的“竹林美学”——庭院曲径通幽,竹影婆娑,一桌一椅间透出中原少见的江南意蕴。这种环境设计与信阳菜“北国江南”的气质不谋而合,也让商务宴请从“热闹局”升级为“风雅事”,从而吸引了众多对菜品、环境、服务有着较高要求的商务人士。

  2. 食材溯源:信阳菜的“根”与“魂”“潢川甲鱼炖出胶质,商城腊肉烟熏香浓,南湾鱼头汤色乳白……这些菜的灵魂不在后厨,在信阳的山水之间。”正如创始人解忠杰所言,西郊竹园将“食材信仰”刻入品牌基因:潢川甲鱼来自淮河生态养殖区,商城腊肉取自传统柴火熏房,南湾鱼每日从信阳水库冷链直送。本届美食节更将在户外搭建食材展区,让我们消费者亲眼见证“从田间到餐桌”的生态链路——这既是对品质的自信,也是对信阳农耕文化的致敬。

  西郊竹园的招牌菜“潢川甲鱼面”,以红焖手法呈现,胶质丰腴、鲜香浓郁;“清蒸大白刁”选用淮河野生鱼,口感极为鲜嫩,鱼肉入口即化,尽显食材本味;“野生鳝鱼焖鸡腰”则将信阳山野风味与滋补理念结合。这些菜品既保留信阳炖菜的烟火气,又通过摆盘、器皿、服务等细节注入现代餐饮的表达,提升了食客对信阳菜的观感。

  通过诸多努力,西郊竹园正在慢慢地构建起“吃信阳菜=选西郊竹园”的消费认知。在创始人解忠杰的蓝图中,西郊竹园不仅要开遍河南,还要走出河南,让信阳菜像粤菜一样成为精致餐饮的代名词。

  西郊竹园的崛起,不仅为信阳菜撕掉了“市井小馆”的标签,更开辟了一条“地域菜系品牌化”的可行路径。但精致化绝非一朝一夕之事,要真正从心底提升大家对信阳菜的认知,至少还需要从以下诸方面发力。

  1. 品牌集群化:从单点突围到生态共建单一品牌的影响力终究有限,唯有形成“品牌矩阵”,才能让信阳菜真正站稳市场。可借鉴粤菜、杭帮菜的崛起经验,鼓励头部企业牵头成立“信阳菜产业联盟”,推动品牌间的差异化定位与协同发展——既有主打商务宴请的精致品牌,也有深耕社区的品质连锁,同时孵化以年轻客群为核心的时尚子品牌。通过集群效应,既能覆盖多元消费场景,也能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形成合力。例如,云南菜通过“云海肴”“滇大池”等品牌的互补,成功打破地域限制;信阳菜亦可依托固始鹅块、罗山大肠汤等单品,打造细致划分领域的“拳头品牌”。

  2. 文化破圈:从地域符号到国民记忆地方菜系的精致化,本质是文化价值的升华。信阳菜需跳出“本地人自嗨”的局限,通过故事化、场景化、数字化的手段,将其南北交融的历史基因、生态食材的天然优势转化为大众情感共鸣。例如,与文旅融合推出“信阳美食地图”,串联南湾湖、鸡公山等景点,打造“游山水·品原味”的沉浸式体验;借助短视频平台,以“一菜一故事”的形式呈现商城腊肉的熏制工艺、南湾鱼头的捕捞场景,让我们消费者感知“舌尖上的信阳”。唯有让信阳菜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,才能突破餐饮边界,跻身国民消费心智。

  3. 标准与创新并重: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表达精致化不等于抛弃传统,而是要在标准化与创新间找到平衡。一方面,需加速推进信阳菜烹饪技艺、食材标准的全省乃至全国认证,确保“清炖南湾鱼头”“焖罐肉”等经典菜品的风味统一性,为规模化复制奠定基础;另一方面,需鼓励厨师团队在保留本味的前提下,探索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改良——如降低重油重盐比例、开发低脂高蛋白的创新菜品,甚至将信阳茶文化融入菜肴设计。日本怀石料理对传统茶点的革新、新派川菜对麻辣度的精细化调控,均为信阳菜提供了参考范本。

  4. 产业链升级: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掌控餐饮的核心竞争力,往往藏在供应链的细节里。信阳菜需进一步整合生态食材资源,建立“产地直供+中央厨房+冷链配送”的全链条体系。例如,联合固始、商城等地的养殖基地,打造“信阳生态食材认证标识”,通过溯源技术让每一块腊肉、每一条南湾鱼都可查询产地信息;投资建设智能化中央厨房,将罗山大肠汤、潢川甲鱼等复杂菜品预制化,既保障出餐效率,又减少门店对厨师个人经验的依赖。只有实现产业链的集约化、数字化,才能支撑信阳菜从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的跨越。

  5. 消费者教育:从味觉征服到价值认同精致化的终极目标,是让我们消费者为“文化溢价”买单。信阳菜需通过体验营销、跨界联名等方式,持续输出“生态”“匠心”“融合”的价值标签。例如,举办“信阳菜大师课堂”,邀请食客参与腊肉熏制、鱼头熬汤等工艺体验,强化其对“慢工出细活”的认知;与特色茶饮、文创品牌合a作,推出“信阳毛尖+固始鹅块”限定套餐,借势圈层营销触达新客群。当信阳菜从“好吃”进阶为“值得品味的生活方式”,其精致化之路才能真正行稳致远。

  信阳菜的精致化,绝非简单提升价格或装修档次,而是一场涵盖品牌、文化、产业、技术的系统革命。唯有以生态食材为根基,以地方文化为纽带,以产业链现代化为引擎,才能让信阳菜从“地域风味”蜕变为“国民盛宴”。

  西郊竹园的实践证明,地方菜系的突围需打破“风味至上”的单一思维,转而构建“品牌+文化+产业链”的立体生态。信阳菜若想真正跻身国民级菜系,既需更多“西郊竹园”式的品牌涌现,亦需政府、企业、消费者三方合力,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动能。当每一道菜品都能讲好山水故事,每一家餐厅都能承载文化基因,信阳菜的“国民味道”之路,必将越走越宽。